高登水性抗菌釉面漆_医院专用抗菌釉面漆_医院专用抗菌涂料厂家_高登漆涂料官网
2025-11-04 10:03:52

从“大拆大建”到“精准焕新”医院旧改时代或许来临

分享到:

当前,我国医院建设正迎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转型:从过去追求规模扩张的“大拆大建”,逐步转向注重功能优化、流程再造与空间再生的“精准焕新”。在这一过程中,医院更新改造的类型、服务模式与参与方式,都在发生系统性重构。 

一、医院升级的多元路径:从“系统重塑”到“精准优化”

基于大量公立医院升级项目的实践经验,医院更新可归纳为四大类别,呈现出由宏观至微观的递进式格局:

01 整体性升级——系统性重构

此类项目通常规模庞大、涉及专业面广,常见于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整体院区改造,或将老旧院区转型为康复中心、医养综合体等新功能载体。此类项目是医疗专项设计机构的核心业务领域。

 

实践案例:某市人民医院老院区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
原院区建筑年代久远,功能布局已无法满足现代医疗需求。改造目标为将其打造为集中西医结合特色于一体的现代化院区。
设计团队经全面评估后,制定了“保留结构、重塑功能”的改造策略:对原有门诊楼进行整体升级,同时新建科研康复楼。
改造要点: 1. 重新规划院区功能流线,通过连廊等方式整合分散建筑;2. 对保留建筑进行室内空间重组,全面更新装饰与机电系统;3. 植入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中心,形成四大核心服务板块;4. 建筑外立面采用新中式设计语言,统一院区建筑风貌;5. 全面提升院区景观环境,更新室外管网系统。

 

02 重点性升级——功能导向的局部重塑

此类更新以特定楼层或科室为单位,服务于重点学科建设或关键流程优化,体现了“功能需求驱动空间改造”的核心理念。通过现代化设计手段,在提升空间品质的同时,显著改善使用效率。

 

改造前立面

 

改造后立面

 

改造前走廊内景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改造后走廊内景

实践案例:某省级医院心血管中心改造项目
改造策略: 遵循“以学科发展引领空间布局”的原则,建立“医护-患者-物资”三通道独立体系。核心手术区围绕杂交手术室进行布局,配套功能空间按使用频率精细分区,大幅提升医疗效率。
创新实践: 采用模块化隔墙系统,实现快速建造与未来灵活调整;运用装配式工艺,最大限度减少现场作业,体现节材节地理念。

 

改造前平面

 

改造后平面

实践案例:某市立医院内部环境整体提升
通过医疗流程再梳理与空间环境再造,彻底改变建筑内部陈旧面貌。设计运用温馨的色彩体系和材质搭配,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,显著提升就医体验。同步优化院区外部环境,打造舒适宜人的入院空间。

 

改造后室内效果

 

改造后室内实景

03 日常性更新——持续运维的精细调整

涵盖科室局部翻新、设备机房改造等“微更新”项目,虽单体规模有限,但构成了医院日常运维中最常见的工作内容,对医院功能持续优化至关重要。

实践案例:某医院急诊科扩容改造
功能优化: 基于就诊量分析,重新规划功能布局,合理增加抢救单元并预留发展空间。
环境提升: 通过优化动静分区,加强隔音措施,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,创造高品质医疗环境。

 

04 专项性升级——技术系统的迭代升级

专注于手术部、医技科室、信息化系统等专业领域的升级改造,强调技术先进性与功能适配性。

实践案例:某医院洁净区域机电系统整体升级
能源策略: 采用高效热回收型冷热源机组,实现能源梯级利用,大幅降低系统能耗。
空气处理: 新风系统采用深度除湿方案,避免细菌滋生风险;过渡季节可实现自然冷却,显著降低运行成本。
智能管理: 构建统一管理平台,确保新系统与既有设施无缝对接,预留未来发展接口,实现系统的可持续演进。

 

更新时机的选择,关键在于平衡两大因素:医院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方向。

 
 

二、服务模式的进化:从“线性协作”到“一体化整合”

医院更新项目虽规模相对有限,但涉及专业复杂、工序交错、成本控制严格。传统的“设计-招标-施工”分段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医院更新中的系统整合要求。

当前,服务模式正朝着更加集成、高效的方向发展:

  1. 分阶段委托: 适用于部分大型改造项目;

  2. 设计总包模式: 强化设计方的总体协调功能;

  3. EPC工程总承包: 实现设计与施工的深度融合,提升项目执行效率;

  4. 全过程工程咨询: 从前期策划到后期评估,提供全周期专业陪伴。

设计方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:从单纯的技术执行者,升级为医院更新过程中的“系统整合专家”。

三、建设方如何最大化设计价值:精准选择、模式创新、能力激发

01 医院作为建设方,如何在改造项目中充分发挥设计团队价值?

建议如下:

  1. 选择具备医疗专业背景的设计机构:不仅要看设计能力,更要考察其对医疗流程的理解深度;

  2. 选定复合型项目负责人:既要精通建筑设计,又要熟悉医院运营逻辑;

  3. 推行全过程咨询模式:让设计团队早期介入项目策划,全程参与成本控制与项目管理。

02 优秀的设计团队应具备六大核心能力

我们认为:

  1. 政策解读与行业趋势把握能力;

  2. 医疗功能规划与流程优化能力;

  3. 人文关怀与空间创新融合能力;

  4. 专业技术整合与多专业协同能力;

  5. 成本控制与材料设备选型能力;

  6. 现场管理与工艺创新实施能力。

四、结语:医院更新的核心是“功能进化”而非“物理翻新”

医院建筑改造,本质上不是简单的空间修缮,而是医疗功能在既有载体中的进化与重生。这一过程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能力,更是对医疗行为模式、机构运营逻辑和政策导向的深刻理解。

在“健康中国”与“城市更新”的时代背景下,医院建筑正从“规模扩张的象征”转变为“质量提升的载体”。只有以系统思维推动“精准更新”,才能真正实现从“拥有空间”到“善用空间”的质的飞跃——这正是新时代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
上一篇:山东沂水县人民医院医养中心选用高登水性抗菌釉面漆
下一篇:返回列表